中国经济真的增长吗?
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GDP)仅有3645亿元,到2012年已经增长至51.9万亿元。 30多年间经济总量增长了139倍!年均实际增速高达9.5%。如果考虑价格因素,GDP总量扩大了将近40倍。 单从数据上看,中国无疑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导者之一。 但是,这些数字并没有反映经济的质量、效率和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面临很多挑战——人口众多导致人均占有资源较少;产业和就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都较为突出。
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潜在风险——投资回报率逐渐下降;债务高企;地方融资平台隐患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我国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但经济的发展仍然是粗放型的,以要素投入和经济规模扩张为主,经济效益不高。 未来,怎样才能实现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该如何走出当前经济发展的困局?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的现实问题。
1990年到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增长了16.7倍,年均增长在10%以上。2010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了103569亿美元。美国2014年GDP总量为177831亿美元,约为中国GDP总量的1.7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日本二战前30年代的水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了13%(2010年)。如果以购买力评价计算,中国2010年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研究员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和赞许。”他例举国际社会一些知名机构和专家对中国经济成就的评价:世界银行有关专家和20个研究机构认为: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者,实现了最贫困人口减半这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世界银行和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报告称:“中国是世界工厂”、“全球生产体系难以缺失中国一环”。美国的库恩说:中国发展模式是全球前所未有的“混合资本主义”模式,“中国的发展成功地实现并超越了西方”,在“某些方面和某些维度上比美国更有效率”。他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而突出的成就首先在于使贫困消亡。中国有十亿人摆脱了世界上最极端的贫困,这是地球上发生的最伟大的成功。”他还认为,“在中国模式下,政府可以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这种制度更有利于实现包容性经济。”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走的路不是一种破坏性的道路,更是一种创造的道路。它是世界上所有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效仿的模式。”
世界银行和普华永道、毕马威等中介机构认为,随着中国继续开放市场、扩大外商投资便利程度、改善人才与科技能力、推进金融改革、扩大内需,其在全球制造业竞争的综合优势将会进一步增强。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发布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认为:到2030年中国很有可能变成一个高收入国家,人均GDP达到14385美元。
汪同三说:“国内外专家对中国经济的正面评价是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