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转型企业有哪些?

祖尚祖尚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转型,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行业需求存在爆发性增长的机会;二是企业有能力抓住这个机会。 有些公司可能很有前瞻性,提前几年布局,但市场并没有给其业务足够的发展空间,这些公司在转型上会遇阻;而有的公司可能在某个阶段通过外延扩张、并购的方式实现业务的迅速增长,但这种扩张是建立在“烧钱”的基础上,当“钱”烧完了,转型也就失败了。

国内目前处于转型期的企业很多,我以自己熟悉的汽车产业作为例子分析一下哪些企业满足了我们上面提到的成功转型的条件: 一个行业的转型取决于三个要素:技术、政策和消费者认知。技术方面,现在汽车行业正处于新能源和自动驾驶的十字路口,新能源汽车正在逐步取代燃油车,成为市场新的增长点。政策方面,各国对汽车的排放要求越握越严,新能源汽车正是迎合了这种趋势的新兴产业。消费者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过去人们买车注重性能、品牌等,如今人们在购车时更加倾向于一辆车的智能、环保等方面。所以可见,现在的汽车产业正处在由燃油车向电动车换挡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就是转型。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机会呢?我相信是有的,尤其是一些二三线的汽车品牌,如果它们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新能源领域有所作为的话,还是有机会抢得市场的份额。 其次我们来看吉利汽车(0175.HK)这个案例: 吉利的成功就在于它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投资未来。早几年,吉利连续收购沃尔沃、宝腾等品牌,就是为了获得技术的加持,抢占未来的市场份额。果不其然,这几年汽车消费升级,国人对于豪华品牌的追求越来越高,沃尔沃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机遇,实现了销量与市值的双涨。

当然,并不是所有进行外延式增长的上市公司都能像沃尔沃那样成功。如果企业的外延式扩产是因为行业周期导致“有钱赚”而盲目扩张的,那么当行业出现下滑的时候,这些企业就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公司是通过内生式发展+外延式扩张来提升竞争力的,这样既保持了公司的独立性,又有实力去把握转型的机遇。

花粉料花粉料优质答主

家族企业

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过程中,一大批以生产为主导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这些企业90%是以家族式企业为主的,家族式企业的存在有其固有的社会和文化基础。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家族式企业并不如中国普遍。一方面是这些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上已经非常成熟,具有了相当完备的商业和产业生态系统,单个家族企业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极大地压缩了;另一方面是这些国家的民主文化十分流行,人们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更加倾向于个体之间的平等,这与家族文化所推崇的家庭成员在不同层级中存在的权利的分配不均匀有矛盾,因此家族式的企业文化在这些国家得不到应有的推崇。

但是在中国情况并不相同。一方面,中国在上个世纪末还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建设和法律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完善,这就为以家族文化为核心的家族式企业提供了生存的缝隙;另一方面,作为几千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家族文化在国人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人们对于家族式文化的认可非常深厚。

因此,在中国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家族式的企业是普遍存在的,这种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家族文化和公司文化之间求得平衡,并在两者的平衡中建立高效的企业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

上世纪末的中国仍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中,经济生产的命脉被政府抓在手中,生产资料和市场完全由政府计划指定,因此在那样的条件下,中国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国有性质的。而在中国实施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也随之提上了议程。因此,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是重中之重,很多国有企业的老体制被不断修改,新体制不断推出。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国有企业不得不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在新的体制之下,对本企业进行管理和变革。作为体制内企业,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和市场磨合,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和成长,因此对这些企业来说,和市场不断融合,并从体制内企业向市场化企业转变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跨国公司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地发展壮大,中国的市场成了全球各种企业不可忽视的焦点。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让跨国企业为之倾倒,在这一诱惑下,很多跨国企业涌入中国,并在中国市场中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这些跨国企业带来了完全不同于本土企业的一些特点,比如全球化的组织和业务体系、成熟的市场和企业经营理念、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文化。

当然,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它们在中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对中国的员工进行管理,如何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与相对不完善的制度和文化磨合,都是这一类企业面临的挑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