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分级诊疗?

季正兵季正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这个问题其实挺难答的,分层级治疗(不同级别医院承担不同病种的治疗)和分级诊疗(不同级别的医院承担不同疾病的前期筛查、诊断、中期治疗以及后期康复工作)是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件事。 先讲分级诊疗,这是国家大力推动的一项医疗体制改革,目的就是通过将医疗资源合理配置,让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成为现实,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格局。2015年3月,《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到2020年,初步建成覆盖全体居民的分级诊疗体系。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主要采用“以病为中心”的模式,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都是先挂号,然后按照医生叫号顺序依次就诊,这种模式对于大医院无疑是效率最高的,但是对于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来说却是一个难题——如果要让基层首诊成为现实,就必须改变现行的大医院“以病为中心”的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即变被动为主动,由医护人员到基层去,主动寻找病人、服务病人;而双向转诊则是由下级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向上级医院主动转送患者,上级医院除了治疗以外,还要负责转诊回来的患者的回访和跟踪服务。

但是,现有制度下,无论公立还是民营医院都有利益诉求,要它们放弃现有的利益去推行分级诊疗恐怕很难,尤其现在医保控费背景下,很多医院都面临收入下降的问题,要让它们主动降低收入甚至赔钱去做一件事,可能性不大。所以,目前看来,分级诊疗只能在少数试点城市和部分医院才能看到,它离普通百姓的生活还远远没有靠近。

再来讲分级诊疗,因为它是基于国情做出的选择,所以它的提出本身就饱含着无奈。我们的人均医疗资源是排在世界末位的,每千人口医生数量只有2.4人,每千人口床位3.6个,而同时期的美国则分别有3.7人和8.2个。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个看似两全的选择——用增加医龄年轻医生的比重来填补医疗资源的空缺,用他们的体力来弥补经验的不足,用他们的高流动性(毕业后教育、定期业务培训等)来确保技术的更新,虽然这种方法可能带来一些短期负面效应,但是我们必须在短期内付出这样的成本才能逐步缓解供需矛盾。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说,分级诊疗是我国医疗改革进程中的一个必要选项。

吕朝鲁吕朝鲁优质答主

中国分级诊疗有别于一般理解的双向转诊,后者更多指的是单体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而分级诊疗更注重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联动性,是自上而下的体系架构。分级诊疗制度是中国特色的医疗制度安排,也是符合国际趋势之举。

分级诊疗制度是中国特色的医疗制度安排。分级诊疗制度是根据中国医疗资源供给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配置不合理的基本国情作出的制度设计。一方面,目前中国基层卫生资源配置尚不能完全满足居民健康需求与医药卫生体系运行效率改进的需要,难以支撑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运行模式与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中国公立医院“千足鼎立”现象突出,大医院之间逐级向上转诊问题普遍存在。分级诊疗制度是对以上不足的针对性“药物”。

分级诊疗是符合国际趋势之举。一方面,分级诊疗制度是“以人为本”的大势所趋,如美国以家庭为中心的“以人为中心连续性照顾”模式、英国关注全生命历程的“以社区健康为中心”照顾模式等发达国家的实践。另一方面,分级诊疗制度是“主动干预”的成本控制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疗服务利用差距过小,而利用效率低下,如大医院的门诊中30%—50%是常见病、多发病。分级诊疗制度将实现医疗服务供给的针对性,提升运行效率。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