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五行属什么的?

冼茹楠冼茹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中,五行是形容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的运动状态的名词。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在中医养生、中药药性、针灸穴位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现在人们提到五行,第一个想到的往往都是相生相克。其实五行不仅是相互影响的,而且也是相对静止的。也就是说金木水火土,不是流动的,他是相对静止的五个状态。

那么什么是流动,什么是静止呢?比如河流,他始终是在流动的,你很难说这条河是哪块石头围起来的。而湖泊就不一样了,虽然也有流动的时候,但是大多数时候是静态的。所以中医里面用五行来类比人体,把人体的运动状态称为“运”,把不运动的称为“静”。也就是运动的是“行”,不动的就是“静”。 所以我们谈到调理体质,主要是要调节身体的动态结构,促使机体到达一种新的平衡。这就是调“行”。

当然,调行是要遵循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五行相生的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可以理解为,木性动而热,具有生发特性,故而遇到火就生长;火性热而升腾,遇土则旺盛;土性缓而滞,遇金则稳固;金性收而敛,遇水则沉潜;水性寒而润下,遇木则茂盛。这是五行相生规律。 除了相生,还有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也就是说,在相生之外,还必须遵循相克原则才能维持动态平衡。否则,某一行过分了,就会破坏身体结构的均衡。 明白了五行相生相克,也就明白为什么中医用药总是讲究平衡了,因为药性的偏性就是力求达到阴阳的平衡,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全钥全钥优质答主

在中国,五行是金、木、水、火、土的合称。五行学说亦是种古老的文化,在中国人的哲学中被广泛用来解释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的命运归宿。五行说认为宇宙由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组成,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变化都是这五种基本元素的变化。五行说还利用这五种元素之间克与生两种基本关系来说明和解释世界的矛盾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进而形成了古代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性质的宇宙观。

“五行”一名首见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但这里的“五行”本指“五材”,而且还没有“生克”以及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最初的五行说只是古人对所处世界的粗浅认识,还不是一种有系统的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五行说渐趋流行,“五行”一词多见于典籍中。《孟子·滕文公下》载有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将五行与五色、五方联系起来,认为宇宙和政治生活都是按照五行相胜的序列运行的。荀子亦曾吸收“五行”说,在《荀子·礼论篇》中论及“天地五行”并称。《春秋繁露·五行之义》及《春秋纬·坤灵图》等纬书中又把五行与人的德性、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并谓五者有生克关系,在《尚书纬·考灵曜》及《周易纵横图》中已出现其“生成数”、“河图”及“洛书”的说法。《管子·水地篇》则将水定为“五行之本”、“万物之原”,认为世界万物无不以水为本源而相滋生长。这时的五行说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还处于发展和完善时期。

至汉代,五行学说已系统化,并被广泛地用于解释宇宙、社会和人生问题,以致最终成为官方哲学,成为中国古代哲人的一种哲学思维系统,渗透到政治、法律、医学及美学等各个领域。如汉代统治者承袭邹衍“五德终始”说并用之于王朝兴替,董仲舒也用五行生克关系及“五行之义”来解释其天人观:“受天之时,生其时,死其时,百事皆达其时”(《春秋繁露》下同),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