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义丢失多少年?

夏侯盛文夏侯盛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大义》是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徐整著,大约于公元265年到280年之间书写而成。 此书已经散失,全书已佚。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是南宋时人从道藏中辑出的十五卷本,其中还有明代的补遗。虽然流传下来的版本不算太古,但是内容还是相对完整,基本可以代表原著的面貌了。

在五行的起源方面,该书籍基本上沿袭了东汉张衡的观点,即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是由古代劳民从事的五种业产生的——

“夫五者,阴阳之精,万物之体,各有其官。不得其理,则废乱相干。故木秉阳而起,金居阴而伏;火随木而动,土承水而行;金得火而成,木遭土而困。”(《五行大义》卷一)

这里的“阴阳之精”应该指的是阳气与阴气相交感而在体内形成的“魂魄神”三类能量,它们分别对应着五行的“木”“火”“土”“金”“水”。 “魂魄神”和五行之间的关系具体是这样的——

“木,魂之气,火,神之光;土,智之宫;金,情之主;水,性之本;风,木之使也。”(《五行大义》卷一)

在这里徐整并没有否认人的意识对于五行产生的作用,只是把这种作用限定在了“风”这一范畴之内。所谓的“风”应该是说人体内在的气机,它属于无形的能量流动,推动着有形的五行循环运转。

关于气机的流转,徐整做了如下描述——“气行于经脉,周流不息,谓之往来。……其行也,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五行大义》卷二) 除了人身内的五行之外,外在的世界同样存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这一点和周易以及黄帝内经中的五行都是一致的。

付曦蔚付曦蔚优质答主

中华道学,其根在易。易有两用:一是占卜,属于术数范畴;二是易理,属于传统学术理论范畴。而支撑易数和易理的,均是五行学说。由此可见五行学说在中华文明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韩诗外传》、《易纬》等经典即对五行作了详尽的阐释,而这些阐释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诠释五行的本义的。但是可惜的是,在西汉时期成体系的五行大义却失落了。

五行学说,从《尚书?洪范》肇始,至秦汉繁衍渐多,然而成系统的五行大义在西汉时期就已丢失,其后两千多年再无人发现。

直至21世纪初,方有郭恩忠发现五行之“水火金木土”的本字本义,及“五行大义”等千古之谜——五行即中国古代以“永字八法”为书写规范而形成的“永”字,即“五元素”,其“金木水火土”为“永”字的象形字。以此为基点而形成的解读《洪范》的所有问题的“郭氏读解体系”。

自此,断流两千多年的中华道学之源得以复兴,中华易学也终于“拨乱反正”,恢复了她的本来面目,“道”之本源得以复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