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最多的资料?

皮锦赫皮锦赫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1986年到北京,2015年离开,正好30年。虽然时间不算最长,但我对老北京的了解应该算比较深的了。 北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那时候叫做大都。北京的城建基本上是按照蒙古包建设的,城中心有个大广场,四面城墙(当时只有南墙和西墙)上有四个城门,城里有一条南北向的大街(今天的天安门金水桥到正阳门),还有东西走向的街道。整个城市布局很随意。

明朝迁都北京后,把元大都的城墙推倒,重新修建了城墙和城门。城的格局基本上就是现在的北京了。明成祖决定在皇城东边修个紫禁城,作为皇帝居住的地方。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紫禁城。 至于老百姓住的地方,明代初期在城外有所谓“九门八胡同”,也就是现在的前门外大街、大栅栏、王府井等。

清代继承了明京师,建筑基本沿袭了明旧制。当然也有一些变化,比如紫禁城增加了许多宫殿,皇城南侧修起了万寿宫,为了安置八旗子弟,在北京城内建了许多满族自治圈,称为“满洲围子”(今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而汉民聚居地则集中在崇文门以东、宣武门以西一带,称“京西大道”(即今天的前门内和大栅栏地区)。

清末民初,北京逐渐变成一座开放的城市。西方列强逼迫清廷打开国门,通商口岸增多;同时,教会势力膨胀,连皇宫内都有传教士活动(慈禧太后信基督教,并让光绪帝也信仰基督教)。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国使馆和教堂纷纷出现在北京街头。

由于前门至皇城区域为旗人领地,汉人进入会受到限制,所以外国人来华大多居住在东交民巷(原“庙街”)或海淀镇。但1900年庚子事变后,各国驻京使馆都迁到东交民巷。这一带就成了北京的外国人聚居区。至今这里还集中着数百座欧式住宅。 民国建立后,北京的外部环境又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是废除旗人优待政策,大量旗人生活无着,沿街乞讨,令政府颇为头疼;其次,废除了太监制度,皇室御用人员大量失业;一些满汉高官的府邸也逐渐沦为贫民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京城的面貌。

闫曦采闫曦采优质答主

北京市下辖 14 个区和一个新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为市中心区,大兴区、昌平区、通州区、顺义区部分区域为郊区,亦庄新区地处大兴区和通州区交界。北京总面积 1.64 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 852 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面积 3843 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 1608 万,其中市区 1220 万。北京市区城市道路总长 5880 公里,面积 10035 万平方米,桥涵 4700 余座。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和科研教育基地。

历史上北京曾经三度繁荣,金、元、明、清四代建都。她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现代化的都市风貌令世人瞩目。古老的紫禁城宫殿群、天坛祈年殿、雄伟的长城、明十三陵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天安门广场、中华世纪坛体现着北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胡同四合院、皇家园林、京韵大鼓、京剧、烤鸭、北京话等构成魅力独具的北京文化。北京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超过 3000 万人次,来京长期工作、学习的境外人员约 15 万人。北京正在向成为世界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道路前进。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